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2013 11 23/24-慈心華德福首屆12年級畢業生的專題報告,分享王冠生先生的心得與純淑老師的演講連結...

慈心華德福首屆12年級畢業生的專題報告,令人印象深刻,很榮幸我參與了11/23早上及11/24全天的發表;分享一篇全程參與活動的文章,很感謝他們這些上台分享的先生/小姐們,除了幫助我進一步認識人智學的教育理念,還有令我覺得這些畢業生們背後支持的導師【智弘老師】用了許多的愛幫助了他們,也感恩華德福的創辦人【張純淑老師(演講連結-當代的教育藝術) 20年前就一直持續到現在的精神

活動時間:11/2311/24
題為:【孩子教我的三十一堂課】
分享文章作者:王冠生/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上星期五至星期天,我到宜蘭慈心華德福實驗中小學參觀十二年級(高三)畢業展。這是該校十二年級的重頭戲,三十一位同學每人需準備一個專題,作為高中三年學習成果的代表,同時也呈現十六至十八歲生命歷程中的光點。

展覽分成動、靜態兩部分,第一天為靜態的書面資料展,孩子們各自發揮巧思設計攤位,並在攤位前認真解說作品。第二天與第三天進行口頭報告,每人以二十分鐘呈現專題精華,並與現場觀眾對話。專題報告的內容相當多元,包括文學創作、繪畫創作、陶藝創作、論文寫作、哲學思考、音樂演奏、歌劇演唱、行旅札記、志工經驗、環保省思、太極導引。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群孩子的表達能力平均優於一般大學新鮮人,絕大多數能夠暢談自己的作品。此外,不論以何種形式呈現,同學們總能夠觸碰內心深處的課題(親情、友情、愛情、夢想、價值…),對自己的生命歷程有清楚的覺知。我待滿三天,與二十幾位同學進行深度交談,並仔細欣賞他們的報告,聆聽過程中,不時潸然淚下,內心除了感動,還是感動,這些孩子的表現,讓我對「教育」有不一樣的體悟。

以我比較熟悉的哲學為例,有一位曾深受病痛所苦的孩子,報告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對她的啟示。過去在患病期間,不僅讓她無法彈奏心愛的鋼琴,甚至已影響到行動自由。但是報告當天,她屏氣凝神、平舉雙手,走在舞台前緣,二十分鐘從舞台的一端走向另一端,伴隨穩健的步履,娓娓道來生命歷程的困頓與蛻變,並深刻闡述尼采的超人、自由、權力意志等概念為她生命所帶來的正面能量。那一刻,我看到一個孩子以旺盛的生命力實踐尼采「走鋼索的人」,她的生命融合了尼采筆下日神阿波羅的理性、酒神戴奧尼索斯的熱情、超人的意志力,這個報告比我教過任何大學生關於尼采的報告都深刻,讓我熱淚盈眶。

此外,有個孩子力倡環保、愛護森林,因此創作一段歌頌森林的鋼琴四重奏,並請同學透過鋼琴、小提琴、大提琴、打擊樂合力演出,邀請與會來賓「林聽森音」,隨著旋律的起伏,我彷彿用聽覺理解了「西雅圖酋長的宣言」。有個孩子擅於繪畫,每一幅畫都像是一篇篇情感濃烈的日記,也像是一張張自我剖析的病歷,她透過藝術檢視內心,呈現生命的悲喜。有個女孩想鍛鍊意志力,十六歲那年安排一次自我覺察的行旅,一個人靠雙腳走遍花東縱谷,雖然沒有「流浪者之歌」的深沉,但也完成了屬於她的「愛麗絲夢遊仙境」。有個孩子勤練太極拳,在行氣與律動之間,體驗小宇宙(自我)與大宇宙(世界)的連結,甩開生命中的陰暗,走向理型界的陽光,感受天地間的溫暖。有個孩子前往柬埔寨擔任國際志工,在物質匱乏的環境中貢獻心力,體會「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真諦。三十一個孩子,用三十一種方式追逐夢想,用三十一種方式探索生命,用三十一種方式覺察自我,也為我上了三十一堂精彩的生命哲學課。

從華德福學校往回家的路上,我不斷思索:我有幸教過最頂尖的理工科大學、卓越的醫學大學、卓越的綜合型大學,可是為什麼大多數學生對於自我生命的覺察,沒有這些高中生深刻?之前台北醫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林從一教授指稱現在大學生像人形墓碑,上課沒反應,學習動力不足。其實,學生像人形墓碑,反應的不只是學習樣態的問題,而是生命樣態的問題。因為當一個人對自我生命覺察不夠清楚時,自然不易產生往前邁進的巨大能量。而我們的教育,可能真的沒有好好引導孩子覺察生命歷程、檢視內在課題、探索終極價值、實現人生夢想,以至於無法活出具有深度的人生。

蘇格拉底說:「一個未經檢視的人生不值得活。」(A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without examining.)但,這是多麼不容易的功課啊!華德福學校(Waldorf School)是一個國際性的教育社群,全世界超過一千所學校,以奧地利哲學家Rudolf Steiner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為立校根基,此為一種植基於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德國觀念論(German idealism)、歌德科學理論(Goethean science)的學說,其實踐場域涵蓋教育、農業、醫學、藝術、建築。在教育方面,就我粗淺的理解,華德福教育的宗旨不在於培育符合社會期望的菁英,而在於培育能夠清楚認識自我、實現生命潛能的自由人。(雖然其教育目標不在於養成菁英,但也有不少菁英畢業於華德福學校。例如現任挪威總理Jens Stoltenberg、今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之一Thomas C. Südhof皆是華德福學校校友。)在這樣的底蘊下,華德福學校努力透過藝術、文學、科學、數學、哲學、農耕、建築等課程協助孩子認識自己、認識世界,陶煉孩子的理性、情感、意志力,這是一段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的漫長工程。因此,多數十二年級同學能夠有如此成熟自信的表現,並不意外。


華德福教育給我的啟示是:每一個生命都可能開出燦爛的花朵,但前提是要先覺察自己是何種特質的種子,並尋找適合的土讓落地生根。因此,引領孩子對生命進行深刻的覺察,應該是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而我進一步的關懷是:如果一個資源有限的實驗中小學能夠實踐「覺知教育」,我們握有更多資源的大學院校,理應可以做得更好。此外,我也認為「覺知教育」不見得只能靠哲學、宗教、心理學課程才能進行,或許陪伴學生閱讀經典、服務學習、攀爬百岳、反思寫作都有可能進行深刻的自我覺察。總之,我非常感恩這三十一個孩子,他們的表現讓我對「教育」產生新的覺知與體察,也為我未來的教學工作,帶來巨大能量。

2 則留言:

  1. 感謝分享...
    確實 這次專題報告 帶給我們很深的感動
    更讓我們更堅定的走在這條路上 孩子們真的很幸福

    回覆刪除
  2. 看了他們的表現,都覺得自嘆不如!想想我在同樣年紀時在幹嘛哩!經過都快一星期了,還沉浸在當時報告時的情境...

    回覆刪除